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CCHF)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CCHF) 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蜱传病毒(奈罗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疾病于 1944 年在克里米亚首次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克里米亚出血热。后来在1969年,它被确认为刚果的疾病原因,从而导致了现在的疾病名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见于东欧,特别是前苏联、整个地中海、中国西北部、中亚、南欧、非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
传播
硬蜱,尤其是蜱属蜱,既是CCHF病毒的宿主,也是载体。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如牛、山羊、绵羊和野兔,都是该病毒的扩增宿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蜱虫或动物血液传播给人类。CCHF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性血液或体液从一个感染者传播到另一个感染者。由于医疗设备消毒不当、注射针头的重复使用和医疗用品的污染,CCHF在医院中也发生了有记录的传播。
体征和症状
CCHF的起病是突然的,最初的体征和症状包括头痛、高烧、背痛、关节痛、胃痛和呕吐。眼睛发红、脸部潮红、喉咙发红和上颚瘀点(红点)很常见。症状还可能包括黄疸,严重时,会出现情绪和感官知觉的变化。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看到大面积的严重瘀伤、严重的鼻出血和注射部位不受控制的出血,从发病的第四天左右开始,持续约两周。在记录在案的 CCHF 暴发中,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从 9% 到 50% 不等。
暴露风险
流行地区的牧民、畜牧业工人和屠宰场工人面临 CCHF 的风险。流行地区的医护人员因无保护地接触传染性血液和体液而面临感染风险。在流行地区与牲畜有过接触的个人和国际旅行者也可能接触。